音樂五四三完結篇,謝謝收聽

音樂五四三完結篇,謝謝收聽

馬芳老師直播影片:https://www.facebook.com/680792542/videos/10154706444167543/ 「音樂五四三」2002/3/17 – 2017/7/4 錄這期節目,我本來很有信心,應該可以把聽眾弄哭,然後我以為我不會哭的……。 最後一集就讓我任性一次,先不預告曲目和來賓,直接聽啦。(附註:新增曲目在文末) 我很少聽自己的節目,不過,星期二晚上21:00,我會斟一杯酒,在家裡打開收音機。請大家陪我一起聽完這最後一集吧。 播出曲目: 一首催淚的英文歌 一段有趣的歷史材料 另一段有趣的歷史材料 一個來自2003年的節目片段 一段來自2004年的
繼續閱讀
十年紀念,重回2007中文歌壇

十年紀念,重回2007中文歌壇

是的,是的,這些專輯,這些歌,都滿十週歲了。 2007這一年,方大同在台灣首度發片,魏如萱出版「自然捲」之後的首張個人專輯,盧廣仲發行三張單曲讓大家初識這位公車輾過的天才,誰會知道整整十年後,他們行過千山萬水,又在金曲獎現場相逢。 那是周雲蓬唱「中國孩子」,李志唱「梵高先生」之年。 那是「愛情轉移」之年,是陳昇開始「流浪三部曲」之年,是滅火器出道之年。 也是張懸唱「在所有人事已非的景色裡 / 我最喜歡你」的那一年。 來吧,光陰似箭,只有歌,能暫時讓你忘記蒼老,同時想起某些以為早就放下了的遺憾。 播出曲目: 羅思容 / 落水天 蔡健雅 / 達爾文 張懸 / 喜歡 張懸 / 討人厭的字 蘇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鄭宜農談《Pluto》

深度專訪鄭宜農談《Pluto》

2016年,堪稱鄭宜農人生中前所未有、驚濤駭浪的一段時光。她萬萬沒想到,居然因為自己的性向和離婚消息,變成影劇版窮追不捨的八卦對想。更沒想到,她只是覺得「總該做個交代」的發言,被解讀成「出櫃宣言」,一大堆團體都來找她,希望她相挺、代言、講演。她完全沒有心理準備也不打算變成「同運代言人」,拒絕了所有邀約,把自己關在家裡,不知不覺,寫出了一批新歌,最後變成這張個人專輯《Pluto》。 和前作不同,鄭宜農在這張專輯的創作方式,往往以節拍和大段和弦出發,先在電腦編出基礎架構,再思考樂器和人聲的表現。這張專輯有電音弦樂和管樂,也有民謠和搖滾,整個聽下來,一點兒不覺得突兀勉強。雖然動用了許多不同的聲音元
繼續閱讀
Jimi Hendrix / Are You Experienced?五十周年特輯

Jimi Hendrix / Are You Experienced?五十周年特輯

Jimi Hendrix不會知道,從這張專輯問世算起,他只有短短三年零三個月的時間創造歷史,然後在1970年九月驟然離開地球。他更不會知道,在這張專輯之後,全世界每一個拿起電吉他的孩子看待這個樂器的方式,都再也不一樣了。 這個故事是關於一個美國黑人,兩個英國青年,加上一位剛剛離開搖滾樂團改行做幕後,沒啥錢的經紀人兼製作人。也是關於一把Stratocaster,一顆fuzz效果器,和一座Marshall音箱疊成的高塔。關於一個出身貧困家庭的西雅圖黑人青年如何掙扎過青春期,不要命一樣地練吉他,偷車被抓只好入伍抵刑期,傘兵退伍加入巡迴樂團替明星伴奏,又因為太出鋒頭屢被打壓開除,決心去紐約打天下,認
繼續閱讀
The Beatles《胡椒軍曹》50週年特輯 (下)

The Beatles《胡椒軍曹》50週年特輯 (下)

錄完這期,看到消息:《胡椒軍曹》發行整整五十年後,再次登上全英專輯榜冠軍。賀! 連續做了兩星期特別節目,我下足了工夫,把每首歌的演化過程、編曲版本一一拆解,一面也會奉上創作背景故事,以及錄音間裡的軼聞。即使如此,還有很多事情來不及講。 比方影響力並不下於音樂內容的這幀專輯封面,是四披頭各自以「寂寞芳心俱樂部樂隊」成員身分想像他們要邀請參與的成員,現在你可以在這裡看到封面人頭對照表。 比方Sgt, Pepper是流行樂史第一張把全部歌詞印在封底的專輯(之前歌詞是另售的,等於唱片公司的外快收益)。他們不只要你聽音樂,也要好生讀讀他們要說的故事和道理。 比方Sgt. Pepper是流行樂史第一張
繼續閱讀
The Beatles《胡椒軍曹》50週年特輯 (上)

The Beatles《胡椒軍曹》50週年特輯 (上)

距離初聽《胡椒軍曹》,整整三十年了。那時候,這張專輯正好二十歲,被《滾石》雜誌選為20年來最佳專輯第一名。我拿著那期雜誌一字一句讀那篇文章,開頭便引用了John Lennon的話:”Well, it was a peak”。我愈讀愈激動,然而在我十六歲的朋友圈子裡,能分享這份激動的人幾乎沒有,只能暗暗藏在心裡,偶爾強迫同學分一邊耳機一面聽一面讓我講解,或者發洩一樣寫成一大篇校刊文章。 十六歲在高中校刊連著兩期寫披頭,回想起來,竟是我音樂文字生涯的起點。雖然那文章不成樣子,至少那股急著分享的激情是真實的。後來的許多年,我變成了廣播人,寫了更多更多文章,開始被邀請到這樣那樣的地方講演上課,開了一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玫熹Macy Chen、王俊傑+空中現場

深度專訪玫熹Macy Chen、王俊傑+空中現場

長居紐約的創作歌手玫熹Macy Chen上次來「音樂五四三」是2012年的事了,為她2011年獻給外公的爵士演唱專輯《After 75 Years》宣傳。以前她曾以「是娟」的名字發過一張專輯,當時賣得不怎麼樣,卻在後來被行家目為珍寶,現在二手拍賣價大概兩千塊一張。她在唱片業景氣最好的年代出道,卻沒有太多成就感。做了一段時間幕後工作,編和聲、教唱歌,對未來愈來愈茫然,終於決心出走美國,這一去就是十幾年。 2015年,她總算錄完全新創作專輯《未來摩登佬》,收集了十幾年來的作品,但又等了一年多,直到2017年,才終於正式問世。 雖說流行音樂這一行主力鎖定的聽眾是15-20歲的大孩子,一個多樣健康的音
繼續閱讀
專訪林生祥、大竹研談交工樂隊+空中現場

專訪林生祥、大竹研談交工樂隊+空中現場

星期六就是《菊花夜行軍》15週年演唱會了,居然還剩幾十張票老是賣不完。於是乾脆約了生祥和剛從日本飛來台灣加入練團的大竹研一起上節目,催票當然是表面上的主題,實則我想趁著生祥也在,卯起來放一些之前從沒放過的珍稀錄音。 所以聽好了:這期節目播出的某些歌,以前沒公開,以後也不會發行。還有很多歌,是全球首播,即將以bonus track的方式收錄在《菊花夜行軍》remix雙碟紀念版。 這天聯繫出了點問題,Ken不知道要帶吉他來,但生祥帶了兩把月琴。我靈機一動,讓生祥把六弦月琴調成吉他的標準tuning,這樣就可以雙琴聯彈了。這樣特別編制創造的聲音,他倆合作這麼多年,也都是第一次聽到。 這集節目除了那些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巴奈‧庫穗+空中現場

深度專訪巴奈‧庫穗+空中現場

這一天,巴奈是我做節目十幾年,在錄音室裡掉了最多眼淚的來賓。我們的訪談和歌唱,基本上是在她哭泣的空檔進行的。 上星期四近午,巴奈拎著吉他直接從凱道來到電台剛搬新家的26樓。她已經七十幾天沒有睡在有屋頂的地方了,精神卻還是不錯的。節目剛開始,一切尚稱順利,但當我播到她為小英總統競選專輯《台灣美樂地》錄唱的「我願是你的風景」,巴奈就掩面而泣了。 就這樣,哭哭笑笑唱唱,巴奈錄了一期很動情的節目。 巴奈、那布和一群朋友,在凱道為「原住民傳統領域劃設辦法」靜坐已經兩個半月,屢被驅趕、抬離現場、開紅單。她和朋友在凱道現場錄了EP《凱道上的稻穗》,好聽極了。原本她還要辦100場巡迴演唱,但因為凱道那邊屢被驅
繼續閱讀
深度專訪伍佰談《釘子花》

深度專訪伍佰談《釘子花》

先說結論:《釘子花》不只是我心目中2016年度專輯前三名,可能也是伍佰迄今最好的專輯。反覆聽了十幾次,愈聽愈佩服。伍佰啊伍佰,不枉我們跟著你這麼多年。這是一張instant classic,一出版就註定成為經典。 算算從1989年台大體育館「台北新音樂節」初睹吳俊霖彈blues唱中文歌,倏忽28年矣。九十年代初我念大學,攢了零用錢就去「息壤」和「Live A-Go-Go」看他唱「思念親像一條河」和「秋風夜雨」,那個狂風迎面撲來的時代,不只是我的青春,也是台灣搖滾的狂飆青春。 我記得和老友清聖一起聽伍佰寫的第一首台語歌「樓仔厝」,都以為《辦桌》版的編曲比《愛上別人是快樂的事》專輯版好,後出者反而
繼續閱讀